中化新網訊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在化工業界引發熱議。業內專家、企業家認為,推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既有助于通過政策激勵引導和制度硬化約束,促使全社會在思想上更加重視踐行發展新理念,又有助于引導化工全行業在行動上更加自覺聚焦碳達峰、碳中和,推進化工綠色轉型升級。
《意見》明確提出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確立系統推進、政策協同,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和強化激勵、硬化約束的工作原則,全面踐行生態發展新理念,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加快健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統籌兼顧、縱向補償與橫向補償協調推進、強化激勵與硬化約束協同發力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推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全面綠色轉型。
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蘇賢斌教授認為,《意見》提出的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既明晰生態保護責權利,又強化激勵和硬化約束,將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交叉運用,不僅助推規范生態保護補償行為,更助推化工企業確立綠色生態發展不動搖,打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不松勁,探索綠色轉型升級和尋求碳中和新路徑不懈怠。
化工綠色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普遍面臨資金瓶頸。上海凱鉅融化工智庫化工戰略研究員胡建龍認為,研究創新基于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把生態保護補償融資機制與融資模式創新納入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重要試點,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為符合綠色化工項目要求和綠色融資特點的項目提供綠色信貸服務等舉措,將有助于解決化工綠色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面臨的資金瓶頸。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聚焦重要生態環境要素,完善分類補償制度,在宏觀層面通過優化探索統籌生態保護模式,將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工作規范有序和生態保護卓有成效。尤其是隨著碳排放權交易越發活躍、綠色金融工具越發規范,將利于引導地方政府和企業注重優化產業結構,主動利用綠色金融新政,自我加壓謀求綠色低碳發展。在微觀層面再具體到化工行業和化工企業而言,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將成為化工企業能否實現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的“分水嶺”。換言之,對致力于綠色生態轉型升級的產業將帶來新轉機,而對管理粗放、技術裝置老化甚至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的產業必將產生嚴重打擊。
十月的神州大地,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戰疫情、抗暴雨、化危機、應變局,在一系列不平凡的偉大斗爭中,我們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72周歲華誕。經受風雨洗禮,新中國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億.....
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72歲生日。在這舉國歡慶的日子里,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員工由衷為祖國的發展和進步而自豪,為國家的繁榮與富強而驕傲。北京長安街沿線的立體花壇喜迎八方來賓。
石油和化工行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孕育了豐富的行業文化,涌現出一大批彰顯工業文化力量的優秀企業,樹立了實業報國精神、石油精神、吉化精神、抗疫精神等行業文化典型,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文化動力。
9月30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對外宣布,我國渤海再獲大型油氣發現——墾利10-2油田,經自然資源部審定,原油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