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國氮肥工業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開始起步發展,在黨的領導下,經過70多年的艱苦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一窮二白到自給自足,再到有一定量出口。70多年來,我國大、中、小型氮肥不斷融合,現已發展成為擁有20家百萬噸級企業集團、200多家生產企業、總量居世界第一的氮肥產業,并逐步從世界大國向強國邁進。
為解決世界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吃飯問題,作為糧食的“糧食”,化肥工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備受國家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由于建國初期我國氮肥工業底子薄,全國只有5個氮肥生產廠,氮肥年產量僅6000噸左右。為滿足糧食生產對化肥的迫切需求,在以毛澤東、周恩來為代表的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支持下,我國不但恢復擴建了老氮肥廠,同時建設了大批新廠。
1951年6月,由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更名而來的大連化學廠全面復產合成氨。在不斷擴建大連化學廠的同時,我國還從蘇聯引進了成套氮肥裝置,建設了吉林、蘭州和太原3個化工區的化肥廠,規模均為5萬噸/年合成氨,分別于1957、1958和1961年投入生產。
1952~1982年的31年中,全國化肥投資占化學工業總投資的一半以上,氮肥工業的建設投資又占到了化肥工業總投資的80%以上,并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水平和發展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為我國氮肥工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改革開放40年來,氮肥總量取得多次跨越式發展,尤其是經過近十幾年的大發展,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供求平衡、自給有余的歷史性轉變。1991年我國成為世界最大氮肥生產國,2003年成為凈出口國,2007年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F在,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氮肥大國。
改革開放以來,氮肥行業針對行業急迫的技術難題開展了多學科、多領域的技術創新,開發出一大批對行業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新技術、新設備。以航天爐為代表的干粉煤氣化技術,以多噴嘴對置式氣化爐、晉華爐為代表的水煤漿氣化技術等一批新型煤氣化技術成功研發和陸續推廣。還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氣體凈化、氨合成和尿素生產技術及裝備等相繼開發和應用,有力地促進了氮肥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經過近70年發展,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氮肥生產、消費和貿易國,并逐漸向世界強國邁進。
“十三五”以來,我國氮肥、甲醇行業又有了長足發展,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技術水平,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氮肥、甲醇的產量和消費量均穩居世界第一。同時,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氮肥行業在轉型升級方面也作出很大成績。
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13~2017年累計退出合成氨產能1130萬噸,退出尿素產能1797萬噸,產能過剩得到有效遏制,行業盈利能力逐漸好轉,2017年實現扭虧為盈。2020年,我國合成氨、尿素產能分別為6676萬噸和6634萬噸,相比2015年分別下降8.7%和19.1%;氮肥、合成氨、尿素產量分別為4033萬噸(折純氮)、5884萬噸和5623萬噸,相比2015年分別下降14.5%、11.9%和20.3%。5年來,氮肥行業致力于發展綠色高效產品,不斷開發肥料新品種,增效尿素、硝基復合肥、水溶肥、硝酸銨鈣等新型肥料產能、產量逐年增加,氮肥利用率相比2015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
“十四五”期間,我國氮肥行業將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持續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踐行綠色發展戰略,努力提升行業低碳發展水平;滿足現代農業發展新需求,努力提高農化服務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體系。
7月23日,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總工程師曹占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員劉宇及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成員企業,參觀考察山西晉能控股裝備制造集團晉豐公司清潔型常壓固定床氣化爐煤氣間冷項目,并對該裝置運...
7月21日,2021年中國氮肥、甲醇技術大會在山西晉城召開。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在會上指出,“十四五”期間,行業面臨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新任務。氮肥、甲醇行業要重點做好六項工作,揚長避短,...
7月21日,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向各會員單位印發了中國氮協發(2021)第050號,關于發布“2020年度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的通知。經企業申報、專家評議、網上公示并報中國...
7月21日,2021年中國氮肥、甲醇技術大會在山西晉城召開,會議旨在梳理一年來行業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探討技術創新重點,解讀有關政策標準,提出發展對策和建議,推進“十四五”規劃...
7月21日,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向各會員單位下發了中國氮協發(2021)第053號,關于發布“‘十四五’期間氮肥、甲醇行業推薦推廣的節能減排新技術”的通知,正式發布了“‘十四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