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所以看見——《寶石花開金張掖》創作手記
中國石油甘肅銷售黨委宣傳部
張掖,位于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張掖市是古絲綢之路重鎮,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譽。我們這部紀錄片《寶石花開金張掖》,記錄的就是位于張掖市一座萬噸級加油站經理的故事。
我們紀錄片攝制組近半個月的跟蹤紀實拍攝過程中,在張掖這座加油站一線普通加油員身上,我們既看到了西北人質樸、豪爽的一面,又看到了他們作為新時代石油人,骨子里那種敢于拼搏、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接力。
這部紀錄片將甘肅銷售人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個小愛,升華成為甘肅銷售企業的大愛。我們創作的基本思路就是從平凡崗位的普通人看見甘肅銷售的企業文化,從甘肅銷售的企業文化看見石油人的精神風貌;在故事層面,影片的主角是承載企業精神和文化的載體,所以我們選擇的被拍攝人物,必須是正能量、積極向上的;在敘事層面,我們通過國際化的品評式,而非自我贊揚式,將人物故事引入主敘事線索,輔以情感來推動故事發展,建立受眾與影片的情感連接,用細膩的敘事,以受眾可感、可觸的日常工作、生活邏輯,來講述人與企業的故事,呈現被拍攝人物真實的工作、生活日常,在被拍攝人物的身上能看到所有加油員的身影;在制作水準上,我們力求達到紀錄片在國內電視臺播出的專業水準,結合石油人的工作特性和場景特點,我們找到了與甘肅銷售這家企業最契合的呈現方式,從而用紀實影像呈現出純凈而真切的石油人情感和樸實而厚重的石油精神,讓所有故事,娓娓道來。
沉穩干練、干凈利落;細膩入微、以站為家,這些都是李娟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小到一點油污,大到設備的故障;從加油員工的吃喝拉撒,到來加油站的每一位顧客的喜怒哀樂,加油站大大小小的事情,李娟都能夠做到心中有數。這位將自己十四年的青春歲月,全情奉獻給了甘肅銷售的女站經理,撐起了我們紀錄片想要去真實呈現的人物的故事。
立秋前后,我們攝制組一行來到張掖,拍攝正式開始。起初,李娟能否在面對鏡頭時表現自然、從容,這一點讓我們攝制組的導演和攝影師頗為擔心。為此,拍攝前,我們導演特地向她解釋紀錄片的創作方式:本著不打擾、不干預的原則,對被拍攝人物的工作及生活進行真實記錄。李娟表示理解并同意。開拍第一天,我們就發現所有的顧慮是多余的。工作狀態下的李娟,分秒不停地都在處理著各類問題,專注和投入之下,幾乎無暇顧及攝制組在現場的鏡頭。這種自然而然、不加修飾的狀態,正是我們紀錄片想要捕捉到的東西。
紀實影像無需太多華麗辭藻,無需太多夸張演繹,我們就是要記錄并呈現被拍攝人物最真實、最真誠、最真切的日常行為動作。
隨著拍攝的深入,李娟身上的標簽和故事點愈來愈豐富。除了站經理的身份外,她是員工們的“知心大姐”,幫助年輕的加油員融入加油站這個大家庭;她也是牧民的女兒,為遠在肅南的父母定期送去暖心關懷,探望父母期間也不忘為企業經營來分擔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能量;她更是甘浚鎮村民們的好幫手,主動為甘肅銷售這個企業大家庭承擔著下鄉送化肥的社會責任,村民待李娟就像待家人一般親切。
攝制組緊隨被拍攝主人公李娟的步伐,我們從有著美不勝收的原生態濕地的張掖市區,到一片片繁茂生長著翠綠色的玉米地的甘浚鎮,從甘浚鎮到五彩斑斕而又蒼勁雄渾的丹霞地貌,從丹霞地貌到灣灣河水清澈如玉、茫茫草原碧綠如毯的康樂草原,從康樂草原到李娟父母老家所在的獨具裕固族風情的肅南縣。攝制組的小伙子們,趕著時間,趕著藍天,趕著光,趕著云,趕著用鏡頭記錄下無比豪爽而又細膩萬分的李娟的故事。
對于李娟來說,或許加油站早已成為她連接社會、連接家庭地、一個不可缺失的、溫暖的窗口。
紀錄片里所呈現的不可復生的時間、空間;真實、質樸的人物和故事;一線加油員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工作場景和日常;加油員們循環往復地操作著的加油機槍;加油機上跳躍著的數字從歸零到滿額,再從滿額到歸零;所有的一切,被永恒定格在了我們的紀錄片畫面里。
紀錄片的時間是短暫的,那些發生在紀錄片里的故事或許已經收尾。但在紀錄片之外,李娟和加油站的故事每天仍在悄然上演。
每一座加油站,就是一朵寶石花。
盛開在“金張掖”的這座寶石花,是李娟和西二環加油站每位一線年輕加油員青春飛揚的地方,他們默默書寫著甘肅銷售人永不褪色的芳華!